查看原文
其他

奥派六堂课,震惊南美!

古原 古老板 2024-04-26
前言
花一年左右的时间,阅读老古对部分奥派经济学典籍进行的通俗化改写,预计15本左右的书籍,预计150万字以上的内容,力求让普通人在一年内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让你的经济学水平在一年后超过绝大部分经济学家,收费99元,给自己一个约束,每天读5000-10000字,同步有音频版。

有一个视频在国外火了。

一位拳手,在获胜后,向观众们呼吁,去看《奥地利经济学的六堂课》。

这次呼吁,导致了在米塞斯研究院这本书多达近三万次的下载量。

这是一位巴西的拳手,成为了米塞斯的粉丝,说明一点,在南美奥派理论主导的自由主义正在南美复兴。

米莱,也是这一股自由主义复兴的标杆性人物。在米莱上任以来,奥派书籍在阿根廷也一直处于热销当中。

《奥地利经济学的六堂课》是米塞斯1958年在阿根廷访问的数次讲座的合集,也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普及读物。

今天,我想将这部书的内容,经过一些通俗化后,让大家阅读。

我一直想做一些经济学的科普,但其实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阅读书的习惯在消失,也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纯理论读物,其实考验人们的思考能力,需要有强烈的知识好奇心,才能坚持读下去。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在十年前,我是一位书不离手的人,基本上每天都要进行阅读,但在手机时代来临后,我的阅读量,远远不如过往。

我在3月,做了一次尝试,就是罗斯巴德的《银行的秘密》,但发现还是有点深,我决定调整一下,先从最容易阅读的做起。

刚好这本书是合适的,我也决定调整一下模式,就是做成一个长久的付费阅读模式,初步计划,一天5000-10000字字左右(可能一周会断更一两天),一年150万字以上,全部是对奥派通俗读物及一部分较深理论读物的阅读。

这些都经过我个人进行了一部分的处理,以让他更加通俗易懂。

收费仅仅是象征意义的,99元,预计会有15-20本书。

这个收费,与我坚持一年的劳作肯定是不匹配的,他的目的在于,你付了钱,才会觉得,不读划不来。这是一个约束自己读下去的一种机制。

当然,你愿意多打赏,我也会高兴,这是对我普及工作及辛苦普及的表扬。

因此,新开一个付费专辑,我承诺将一年更新天数会超过300天。

你每天阅读一篇文章 ,只需要一年时间,你的经济学水平,就超过国内绝大部分经济学教授。

好了,开始今天的正文(今天全文长11000字,为便于理解,部分内容进行了扩写)

奥地利经济学六堂课

第一讲:资本主义


人们在描述现代工业领袖时,常用一些听起来很霸气的头衔,比如“巧克力大王”、“棉花大王”或“汽车大王”。但这种说话,其实有很大的误导性。

这些称呼让人感觉这些领导者和古时的国王、公爵或领主差不多,好像他们有着同样的权力和地位。

但其实,现代的这些“大王”和古代的君主完全不一样。

这些现代的“大王”并不是真的在统治一个国家,他们其实是在服务大众。

他们并不拥有被征服的领土,也不是市场的唯一主宰。

比如被称为“巧克力大王”的领导者,他的地位和成功都取决于他经营的巧克力行业以及他服务的顾客。

这位“大王”必须赢得他的“臣民”——也就是消费者的喜爱。

只有当他能持续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时,他才能保持他的地位。

一旦他做不到这些,就会失去他的“王国”。

所以,虽然这些现代工业领袖有着响亮的称号,他们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

在大约200年前,也就是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时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基本上是一生固定的。

这种地位是从他的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且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贫穷家庭,那么他通常一辈子也难以摆脱贫穷的境遇;相反,如果他出生在富有家庭,比如是领主或公爵,他就会继承这个头衔和相应的财富,一直保持到生命结束。

在那个时代,制造业和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富人的需求。

这种制造业几乎完全是面向富裕阶层的,而大多数人——大约九成或更多的欧洲人——都在农田里辛苦劳作,与城市中的加工业几乎无缘。

这种严格的封建社会制度在欧洲最发达的地区持续了数百年,形成了一种非常固定和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人口逐渐增多,导致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

这些人因为没有继承到土地或庄园,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他们也因为各种限制而无法进入城市的加工业领域。

城市的国王和地方政府常常拒绝他们进城,这使得他们变成了社会的“被遗弃者”。

这些没有财产、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成了社会的“无产者”。

政府对他们的处理方式非常有限,通常只能将他们送进济贫院,即当时的救济机构。

在欧洲的某些地区,特别是荷兰和英国,这个问题尤为严重。

到了十八世纪,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因为数量众多,开始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实际的威胁,他们的存在和状况挑战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阶级结构。

当我们今天讨论印度或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时,我们不能忘记十八世纪英国的状况是更为严峻的。

那个时期,英国的人口在六七百万左右,其中超过一百万甚至可能达到两百万的人是贫困流浪者,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些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无家可归,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

如何处理这些被社会遗弃的人群,成为了十八世纪英国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

另一个是问题是缺乏原材料。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木材的需求。

木材不仅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还是房屋建筑和取暖的必需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森林资源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本国的森林无法再满足工业和生活需求时,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政治家和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必须认真思考未来的资源管理和替代方案,但很多时候他们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正是在面临资源短缺和社会分层严重的严峻社会形势中,现代资本主义的种子开始萌芽。

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包括许多贫困者,开始寻找自救的方法。

其中一些人开始尝试组织起来,开设小商店,或者小规模地生产一些商品。

这些初创的企业家们并没有选择生产只有上层阶级才能消费得起的昂贵商品,而是开始生产更为便宜、普通民众都能负担得起的产品。

这种创新和自发的企业活动标志着大规模生产的开始,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基本原则的起源。

与此前主要服务于城市富人的旧加工业不同,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是面向广大民众的商品。

这种以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从而彻底改变了社会和经济的面貌。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在现代发达国家中,大规模生产体系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核心原理。

这种体系的特点是生产的商品几乎全部是为了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